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面对病毒,武汉广大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他们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他们见证了生命力的顽强:779名确诊和疑似新冠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出生仅5天就被确诊新冠肺炎的女婴,成为国内治愈康复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
他们见证了战疫路上党旗飘飘:武汉消防救援支队20支“119党员突击队”逆风而行;
他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忍耐力的坚韧:公交司机聂三华81天坚守在应急运输保障一线;
他们见证了中国制度、中国力量创造力的巨大: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武汉成为疫后重振的“风向标”,英雄之城屹立不倒。“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近日,4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对长江日报记者畅谈了他们的切身体会。
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陆小霞,779名确诊和疑似新冠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武汉消防救援支队。20支“119党员突击队”逆风而行
市公交集团光谷营运分公司驾驶员聂三华:81天坚守在应急运输保障一线
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两山”建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临时党支部书记、主任周晨亮在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率先发言,他说“这份荣誉属于全省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和带头拼搏的广大党员,也属于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全省人民”。
疫情防控期间,周晨亮身先士卒,紧密配合李兰娟院士团队对重症病人使用人工肝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早期治疗,显著改善病人预后,获得了李兰娟院士的多次表扬。在武汉市最后一批危重型患者救治中,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持续使用60余天ECMO的患者成功更换管路,为其成功接受全国首例新冠肺移植手术争取到宝贵的“窗口期”,其医疗救治工作被央视主流媒体深度报道。
从1月初接收第一例患者,到4月30日患者全部出院,周晨亮和同事们高强度战斗了110余天,救治了45名危重患者,收治的危重患者平均治疗周期都在30天以上。
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周晨亮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有患者因家庭聚集性感染,一家三口住院,在重症医学科团队救治下经历“三死三生”,最终焕发新生。
有位女性患者呈现“9mm大瞳孔”的深度昏迷、濒临死亡,周晨亮和同事们日夜坚守28天,进行了9次大抢救,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作为一名老党员、重症医学科主任和曾参加过抗击重症甲流、禽流感的老兵,周晨亮主动带头救治重症患者。为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一项感染风险高、操作风险大的任务。战疫期间,他主动承担科室70%的气管插管任务。
周晨亮(右)图片由本人提供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面对党旗我们庄严宣誓:“危险面前,党员先上”。支部9名党员急难险重任务始终冲在最前面。
周晨亮说,“作为一名来自抗疫一线的党员医务工作者,我感到自己所作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在这场斗争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6000余名医务人员全部投入到抗疫一线,全省54万名医务人员同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190多万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荣誉更多地属于他们。”
来源:长江网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